查看原文
其他

复旦刷屏演讲:你为什么越刷屏,越空虚?

陈先发 生涯研习社 2022-11-26


内容来源:世界上所有的美,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。本文节选自陈先发在复旦大学2018新生开学典礼的演讲《不做“空心人”》。


作者简介:陈先发,当代著名诗人,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。



亲爱的同学们:
 
祝贺你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,成为新一代复旦人。希望在你们身上。
 
今天凌晨五点多钟,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,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、肃穆。
 
我知道这宁静和肃穆,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,都永不可被复制,它封存于我心底,瞬间被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。
 

站在3108阶梯教室前、在当年的七号楼如今的任重书院楼前,真是百感交集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匮乏,好友聚会也就在当年的干训餐厅请喝一杯酸奶而已。
 
有时,我带着两块干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,深夜才会出来。
 
但那些年复旦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,一个穷学生心中的万丈豪情,穿透时光的铁幕,仍时常叩击我的内心。仿佛也是在警醒我,在一个人内心,真正不可消逝的,到底是些什么。
 
钱穆先生曾说:

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,对传统,应怀有温情和敬意。
 
对我们的个人史,又何尝不是如此?
 
离开复旦的三十多年中,每当我苦闷、矛盾、彷徨之时,复旦时期的无数细节,先生们给我的种种教诲时时浮现。

可以说,母校对我灵魂的滋养、对我内心的教育从未中断、从未停止,也永远不会终止。

同学们,你们生于本世纪初,是崭新的一代人。
 
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,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大进步,物质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状态的丰富性、多样性,哺育了你们。
 
你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。
 
整体上看,这一代人视野开阔,聪慧敏锐,自信而独立。

我的儿子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。我有个保持了十多年的习惯,在他读书和生活的每一个关键时刻,会写一句话送给他,让他去反复体味。
 
在他赴国外读书时,我写了五个字送给他,叫:

不做“空心人”。
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?
 
我是在警示他,对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,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审视和反省。
 
曾有一个你们的同龄人,这样对我描述他的状态:

睡眠之外,时时刻刻在刷屏。

明知绝大多数信息无聊无趣,甚至扭曲、有害,仍止不住地去刷。但越刷屏,就越有信息饥饿感。

一旦手机离手,就会失魂落魄。
 
我知道这已经是个常态。
 
这个时代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,正在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。但真正让我担忧的,还不是这个。
 
我发现,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,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,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,很多人表现出来的,是一种无动于衷、一种超然的淡漠、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,甚至是麻木。
 高度的信息化,有着把这个星球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效联通起来的神奇能力,但同时,它本质上也加剧了每个个体内心的“孤岛状态”。 
所以我告诫儿子:
不要被物质和消息的过度消费“空心化”,成为“空心人”。
 
我当然不是在否认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的澎湃推动力。这种推动力是无与伦比的,是无法被颠覆的。

我在想,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,人本身如何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。
 
越是在众声喧哗中,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。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,越需要一颗真正慢下来的心。

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。
 
世界上所有的美,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。读书、求知,当然更不例外。

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,长得过快的树,是空心的,其材质不堪大用。
 
在信息时代,整个社会的“速生、速成”的心理惯性,事实上得到了强化。我期待同学们从这种强悍的惯性中,挣脱出来。
 
在时代的屏幕上瞬间自生自灭的文字,越是浅陋粗鄙,就越需要有人能以“坐得十年冷板凳”的勇气,舍弃眼前之利、萤火之光,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,穿透这个时代流传下去。
越是有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,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,应该往这种空荡荡中填补些什么。 越是有人不再确信什么,觉得“爱”、“理想”、“信仰”成了过时的、陈旧而虚张的概念,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这些词,高高地举在头顶。 对内心贫乏的人来说,这些词是空的。而对内心丰富的人来说,它们永远是有血有肉的,是新鲜的。
 

对大自然、对现实的变迁、对世间的悲欢离合,我们内心的触角都要敏感地、密切地去感受它们,催生清新的生命感,不必去过度转述网络上苍白的“二手人生经验”。
 
只有这样,明确的信念才会产生,生命的内在热度才不致流失。
 
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什么,今天在场的老师们远比我有权威来作出阐释。

我对它有九个字的个人解读,叫:“有所学,有所成,有所爱”。
 
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、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,选定了自己的专业,这是有所学。
 
最终,在一些专门领域形成独到见解,有了贡献,成就了更好的自己,甚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,这是有所成。
 
这一步,在大师林立、治学传统根深蒂固的复旦,也是能做到的。
 
最困难也最要紧的是,要“有所爱”。
 
一个人,对求知、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,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,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,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。
 没有固守社会良知正义、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,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。
有所爱,意味着献身精神、一种信仰;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,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。
这一定是个长期的、艰苦的锤炼过程。
在今天世界上,一些大学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她的校园里,有更多的学生懂得:

要把求知、求学上的怀疑精神,与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信仰的形成融为一体。
 
把对科学的“冷眼”观察、冷静探索,与做人做事的古道热肠融为一体。

把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,与生活中怜小怜弱、恤残恤孤的生命柔情融为一体。
 
只有这样一颗“有所爱”的心,才不会空掉。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“空心人”。
 
在这里,我还要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《月亮与六便士》的两段话,送给同学们。
 
遍地都是六便士,他却抬头看月亮。
 
这句话的意思是,人要克制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的诱惑,要有一种超越性的、更宽阔的眼界。
 
有时候,抬头看月亮,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,因为利益的羁绊,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,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负之时。

另一句话是:

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,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。
 
这句话中包含的力量,正好与前一句形成互补。

平凡,是每个人都想着要去突破的。
 但平凡的真味、深味,又恰恰是在人生绚烂至极、归于平淡之后。
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,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,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。
 
同学们,四年之后,当你们从复旦毕业之时,一定会有某种强大的心灵共性,在你们和我之间形成。也唯有如此,一所伟大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才会永恒地存在。

谢谢大家。愿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前程。
 


 相关阅读:

俞敏洪×薛兆丰:年轻人谈容易的恋爱,做难做的工作

96岁,在位70年,她生前曾说“别低头,王冠会掉”

刷屏的孟晚舟最新演讲,教我学会了“松弛感”


当你生气时,身体各器官会遭受什么虐待?

成年人最高级的心态:我就是来玩的

专访复旦教授梁永安:我们如何缓解工作之苦?


投稿|我们准备出一本书,期待书中有你的故事

古典:3个建议,送给想成为生涯规划师的你

古典:推荐 4 本让学习力翻倍的经典书(建议收藏)


END


怎样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?
你了解自己吗?
外界有哪些适合你的职业机会?
如何解决职业倦怠、发展瓶颈问题?
如何做到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?
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
点击文末的「阅读原文」
即可免费获取专业顾问1V1咨询
想成为生涯咨询师的同学
可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报名


👇戳「阅读原文」 免费获取专业顾问一对一咨询服务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